加入收藏 | 电子地图 | 在线留言
     
 
 
 
  琴界轶事
· 新闻活动
· 名家访谈
 
 
  名家访谈  
倪诗韵:我的古琴之路
发布日期:2015-10-04 11:38:54


我大约10岁左右,小学三、四年级的时候,第一次听到古琴声。那是收音机播出的古琴节目,古琴的音色古朴美妙,古琴曲的意境静远、清雅、沁人心肺。当时就被深深地吸引了,听了以后念念不忘, 以后我就一直注意收听、收看电台、电视台的古琴节目,记得有一次中午放学回家,半路经过一家人家门口,我听到屋子里有一架收音机正在播放古琴节目,我非常欣喜,就站在人家家门口听,一直听到节目播完才回家,急得父母因为我没回家吃午饭而出来找我,当他们了解到我为了听古琴而没有回家吃饭,也就没有质怪我。后来父亲给我买了一台收音机,专门给我用。我父亲是位中学教师,听他说在上南通师范学校时,经常在开校会前看到台上有一位教生物的老师徐立孙弹奏古琴。我们倪家以前是海门四大家族之一,这在前国家领导人海门人季方回忆录中是有记载的,小时候经常听奶奶讲家族以前的事,她提到抗战日本人来之前,社会太平,我们倪家宅经常在夏、秋晚饭后纳凉时,每家每户拿出琵琶、弦子、胡琴、箫笛等,吹拉弹唱、合奏丝竹。她还讲过长毛作乱时(也就是太平天国时期),江南打仗,江南的亲戚用大船运来好多古书藏在我们家,后来才了解到,太平天国时期,常熟瞿家铜琴铁剑楼藏书曾经转移到江北,藏在我家祖宅,战乱平定后运回,还留了些大概是非善本书在我家,连同我家原有书籍经过五、六代人珍藏,文革时全部被毁。祖母回忆解放后长江口北移,江岸坍塌,因生计原因,我家数次搬迁,唯一舍不得丢弃的是那些书,我祖父倪华元是海门名教师,早年去世。也许在祖母看来保存丈夫留下的书是我祖母对丈夫最好的记念。也是在保存家族的传统。


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,我想我对传统的琴、棋、书、画的热爱,也是有家族的原因吧。我想每个中国人血液里也是应该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和记忆的。听琴听多了,就想自己弹琴,以写自己胸中之块垒。但七、八十年代琴人稀少,海门无人可弹琴,打听到有位弹古琴的杨姓亲戚,当时也在大病之后,随儿子去了昆明。找不到老师,而且古琴也买不到,后来八十年代中期参加银行工作后,我就决定自己做一张古琴,并且自学弹琴,记得我曾去邮局找杂志的目录,从目录中查到有一本专业的《乐器》杂志,把存刊全部买来,发现有三篇斫琴的文章,如获至宝,还查了一些资料,了解了古琴的结构、琴谱以及弹奏方法等,不会木工,我居住的学校前面有一个老木匠,天天在木工间干活,有空我就去看他干活,看他如何刨、锯、削等。看得多了我就领会了干木工活的要领,老木匠有时也会让我干一些活,基本上就干得得心应手了,老木匠又告诉我磨刀具的重要性及要领,我也学得很快,还有刨子等工具的调配及使用各种工具的手法等、也都一一掌握。于是九十年代初,我去旧木材市场买了块做琴的老杉木,又买了块老梓木。开始动手做琴,那时做琴工具主要是做家具用的手工工具,是木工基本工具,没有制琴用的专业工具,加上业余制作,所以速度很慢。一年后琴才初步完成,后来我才认识到根据所制作的器物来由木工本人自己设计制作工具,是传统木工的特点,八十年代以来木工使用现成的电动工具,并进行标准化制作,传统意义的木工手艺逐渐消失了,古琴制作并非标准化制作,而需自己构思,是根据制作需要设计制作工具的传统木工手艺。所以后来我就设计制作了一些专用手工工具,主要是挖制槽腹用的各种铲、凿等。以提高制作速度和质量。第一张琴木工制作完成后,没上漆,我急于学习弹琴,就上了琴弦,开始自学弹琴,我对照着书上的指法手势图学指法,然后按古琴减字谱进行弹奏,因为听琴多,所以曲子的旋律、韵味及意境在脑子里就已经有了,尽量按脑子里的记忆弹,就这样自学了几个月,也就可以弹《秋风词》、《阳关三叠》之类的一些小曲子了,但总感到因为没有老师,所以弹不好。

记得小时候七、八十年代之际,经常听到的是管平湖、吴景略、查阜西、溥雪斋、张子谦顾梅羹、卫仲乐等我们师辈的上一代琴家的琴曲,这批大琴家大部分在七、八十年代相继作古。九十年代开始,上海人民广播电台、电视台等开始经常播放龚一老师弹的琴曲,我想如果能拜龚一老师为师那该多好啊!于是我写信给上海人民广播电台,我说你们电台播放龚一老师的节目,能不能帮我介绍给龚一老师或者给我一个联系的方式,我想跟他学琴,结果石沉大海,没有得到电台的答复。后来才知道龚一老师出生在启东市志良乡二滧镇,六十年代前志良乡是属海门县管辖的,因而和我算是老乡,后幼年随父迁南京。也许自己是南通人,所以后来还真成为根植于南通的梅庵派的传人。梅庵琴派源于山东诸城,形成于南京,兴盛于南通也有其社会的原因,民国初年,张謇 提倡实业救国,教育救国,使南通近代工业繁荣,相对比较富裕,比如我祖上曾祖父倪章秀也弃文化跟随张謇经商,三十年代中期就已购置德国轿车,那时南通基础设施好,公路里程有六百公里。要是在苏北其他地区,有车没公路是没法开的,经济的繁荣是文化发展的一个基础,梅庵派也就是在这片土壤中繁荣了。


我的老师王永昌现在是梅庵琴派的国家级传承人。和王老师认识是有故事的,由于性格的缘故,本人在人事方面的能力较弱,一直找不到老师,九五年初,一次我去南通,看到南通的文峰塔,灵机一动,我想建造文峰塔在古代是为了振兴当地文化事业,在现在也应该和文化的事有关,我径直向文峰塔走去,果然,在文峰塔侧门口边,赫然挂着“南通市文化艺术界联合会”的牌子。我很高兴,心想文联的人一定知道南通有哪些古琴老师,我就走入文联办公室,询问办公室里面的官员:南通是梅庵琴派兴盛的地方,现在是否还有著名的琴家在,我要跟他学琴。文联那位官员告诉我,南通市容器厂高级工程师王永昌是国内著名的琴家,经常被邀请参加国际国家级古琴活动,于是他给我写了一个字条,让我拿着去找王永昌老师,年初临近春节,电容器厂放假,老师在厂里值班,使我有机会和王老师互相交谈,也许是我对古琴各方面比较了解,所以,当我提出要和王老师学琴时,老师欣然接受。学了几天后,我想我也应该交学费了,我就向王老师提出要交学费,老师听了我的话,没有做声,继续在调琴拨弦,感到老师有所沉思,我也就不敢再多说了,又过了一段时间,我又提出要交学费,老师只说了句“再说吧”,等过了一年半,我把全部梅庵琴谱十四首曲子学完了,我也了解到,我之前之后跟王老师学琴的师兄弟都是交费学琴的,我就问老师为什么不收我的学费,老师说:“有的人学琴不出学费,不珍惜,学学就不学了,这样也浪费我的时间,如果交了学费学,反而会重视,因为付了代价,不会轻易放弃,你不同,你对古琴非常热爱,也比较了解,我看你是能成功的,所以这种约束就用不着了。再说你住在县区,每星期乘长途车来学,费用很大,也就不收你学费了。”

版权所有:中国古琴第一街 技术支持:宏瑞科技
地址:江苏省扬州市个园花局里西街

电话:13056352888 15805273666 邮箱:347174510@qq.com
  扫描二维码
关注最新动态